理财资讯
别做股市里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有多少人梦想成为第二个股神巴菲特,纵横股海的老手们差不多都快把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倒背如流了,即便如此,也许“巴菲特”还是寥寥可数,更多的是股市里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么一说,本来在股市里赚了钱正高兴着的人们该真的不高兴了,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靠投资赚得盆满钵满的人,也有股市试水的新手也能赚得一二,你会想如果再加上基本面、技术面、各种面的面面俱到,股市的提款密码怎么也能摸个差不离。最重要的是,这份自信还有经济学上的支持:经济学理论上都会说,人是自我中心、偏好明确和精于计算的“理性人”。
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本次深交所举办的3·15投资者权益保护专题系列活动中,就设计了这么一个小实验。受邀走进交易所的50名个人投资者在专业的学术指导下,来看看自己在投资决策中会不会受到看似无关因素的影响。
投资者们被随机分为四组,分别对他们出示上涨或下跌的大盘走势和K线图,随后被要求对自己看到的股票的下一交易日作出投资决策。如果投资决策与最终走势一致,就会获得超额回报,反之所有的投资额都将损失殆尽。但实际上涨跌是由电脑通过抽签的方式按某种比例决定的。可无论是无关的行情信息,还是周围投资者的决策,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个体投资的干扰因素。
所以说,在行为经济学上,“理性人”的说法并不好使,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的偏差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事实上,股市里充斥着总是捏着亏损的股、却过快卖出赚钱股的“没头脑”们,还有那些从众助长恐慌情绪的“不高兴”们。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中,他们被叫做“反馈交易者”,他们并不是依据证券的基础价值为投资决策的准绳,而是以过去的价格涨跌为交易准则进行投资。
就这样,“没头脑”和“不高兴”们的选择最终形成了对证券价格的反馈循环,会造成证券价格的更大波动。如果接下来他们继续以过去的价格作为投资决策的标准,整个市场极有可能会陷入一个悖论的怪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人投资者在我国股票投资者构成中占绝大多数,这样特殊的投资者结构也放大了非理性对市场的影响,不利于投资者从股票市场获取合理的长期收益,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在真正的投资博弈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很多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每当“没头脑”和“不高兴”要冲出来占据我们的投资决策时,是时候默念巴菲特的那句名言:“理智是投资股票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