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从金融视角看区域开发问题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一切稀缺而有价值的财富都可以成为资产,而一切经济决策实质上都是资产转换的决策,其本质都是价值在时间上的转移。这种转移,伴随着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同时伴随着风险和收益的分配。用这种观念来看待区域开发决策,就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一、从金融视角看区域开发的几个观点
(一)行政主导下的区域竞争是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结构恶化的根源。许多学者分析中国近二十年来增长的原因中,把地区间的竞争作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为导向,以垄断的资源(土地、矿产等)作为手段,以项目投资为重点,以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为目标,通过企业化方式运营公共资源,加快公共资源开发速度,实现经济增长加快,区域面貌得以迅速变化,支持着国民经济持续高增长。但其后果是资源的浪费、土地的过度开发、产业同质化竞争、区域结构趋同、国家调控政策作用弱化、区域保护主义盛行,引起国民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政府利用土地“集体所有”这一模糊的产权,实际控制着区域内的土地等资源,同时加速向市场变现资源价值(甚至人为抬高土地价格),由于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收益支出并不在预算约束之内,因此许多地区政府将大量土地收益或公共产业收费投入办公楼、广场等形象工程,并未完全用于公共事业建设以使人民共享资源收益的好处,形成事实上的浪费。政府利用公共资源管理者的权力进行企业化运营的结果,使作为市场监督调控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扭曲为一般垄断竞争者的角色,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环境等)则无法顾及了。
(二)从短期看许多成为发展成就的东西,从长远看则可能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区域的发展以廉价的资源为代价,换取收益又被用到不能形成未来价值的项目,当大量的土地占用而催生出大量房地产时,这些未来可能产生更大收益的资产成为不能增值甚至是闲置的资产。未来的收益流就枯竭了,于是必然希望更大的土地或其它资源开发来维系支出。而急于求成的结果,牺牲了未来更有效地利用该种资源的权利。政府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几年大量急于求成出让土地获取的收益,形成大量低经济价值和低美学价值的资产,而当时的土地出让收益,却不及现在同等土地价值的几分之一。几年前开发出的矿产资源价值,不及现在矿权价值的几分之一。当一种资源在储存状态价值增加率大于变现为现金的收益率时,资源就浪费了。
(三)从货币收益上是发展的东西,从广义的财富理解则是损失。当产业活动引起了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时,所增加的收益可远远不能弥补资源和生态的损失。因为从金融市场角度看,当我们忽视了环境的应有价值而追求一时的财富增加时,我们可能付出了多倍价值的另一种财富。现在纯净的水可以交易了,纯净的空气也可以交易了,优美的环境也是可以价值化的。当我们使一地价值万亿元的环境财富(水、空气等)由于兴办污染产业而损失9000亿时,我们为此而获取的1000亿元收益怎么能不是巨大的净损失呢?当货币性收益不断贬值,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断升值时,长期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
(四)从区域看是发展的成效,从全局上可能是发展的代价。如果我们以自己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兴办企业,而当最有价值的劳动力阶段结束时,剩下的就是社会对他们的净支出。因此靠此建立的比较优势会成为长期包袱。因此提升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中的创造收益能力,是提升区域价值的重要方面。区域产业重构引起的竞争,降低了整个产业的价值,对于大江大河的污染可能使一地减少投入,而又增加整个流域的治理成本,或以区域的财富减少为代价。
二、如何壮大区域的综合优势?(兼谈九江沿江开放开发问题)
(一)一个区域的综合优势,包括其形成的现实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也包括其资源赋存,还包括生态环境与景观、甚至包括历史和文化。最终体现为人居的价值和人展开经济活动的机会。在沿长江的大中城市中,九江的优势在生态、在良好的区位、在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在中国同类型的中等城市中是得天独厚的。这些优势,在金融市场上看都是极具价值的财富,甚至是可计量、可转换的财富。如果看不到生态文化的潜在价值而只讲长江黄金水道之优势,于是吸引高能耗、高资耗、高污染工业大举入迁,九江的城市品位下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则综合财富减值,显然不是正确的方略。
(二)开放开发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这就是能提升区域综合财富价值。加快九江沿江开发是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路是好的。落实这一好的战略思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好的规划。九江应以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做足生态、历史、文化文章,不可不加选择地大举开发低层级工业,而降低作为一个文化城市、生态城市的价值。如果九江沿长江工业区一个个展开,码头一个个筑起,多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为主,承沿着国内外许多城市工业化初期的老路,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最终目标就难以实现。综观中外,没有哪个城市会因粗放型、高耗型工业壮大而成为有品位的城市。短期来看,有GDP增长,有财政收入进账,但长期看,如果以牺牲九江的人居环境为代价,将损失多倍的实际财富,今后治理环境的巨大投入将是多倍的,如果形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代价更不可估量。
(三)九江沿江开发必须着眼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品位现代都市三位一体来展开。所有的开发建设应有利于增加城市长久魅力,有利于子孙后代处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使名山、名湖、名江、名城的综合价值得以发扬。因此,必须在保护长江、鄱阳湖及庐山良好生态的前提下,做足文化文章,塑造起支持竞争力、增加吸引力的城市精神。首先,要高水平规划城乡建设。通过城市开发,吸收资金,吸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其次,在制造业发展上,坚持三个标准:即生态标准、市场标准、技术标准。决不做低端产业的承接地。即达不到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不搞,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不搞,技术落后的项目不搞。其三,现代服务业应成为九江开放开发的重点。包括利用山江湖的风光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业,打造好以庐山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全面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加大庐山山南及西海温泉资源的综合开发,扩大旅游容量;促进教育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都市品位;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按照打造高品位、宜居城市的要求,想当前、顾长远,立足增加城市的实际财富,促进发展而不是急于求成,使项目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长江开发从全国看,是过度而低效的。从大局和长远看,保护这一中华的母亲河、生命河对江西、对全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保护和增加九江的综合财富价值。沿江开发必须走保护和开发并重、并以保护优先的路子。要建立“绿色GDP”评价指标或更广义的财富评价指标,站在资源和环境长远价值的高度,对开放开发成本效益进行客观评价。长江沿岸的任何产业发展和码头开发,都要立足于高起点的长远规划,都要有利于长江水生态、沿江陆生态的保护,决不能搞沿长江遍地码头遍地厂,更不能搞污染源。任何开发都必须服从于水陆生态改善规划、环境和景观规划。
三、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兼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问题)
(一)如果按惯性思维开发,永远难摆脱落后状况。国家关于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是振兴江西老区的一次巨大机遇,要抓住、用好这一机遇,必须有新的思路,摆脱惯性思维。关于区域开发发展问题,惯性思路是:按照增加GDP和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目标,遵循所谓“递度发展”的规律,按照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借助欠发达地区低成本优势(即低工资、低地价、税收优惠、资源低价和环境宽容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按这种思路来发展,不仅长远代价巨大,而且最终难以摆脱落后的面貌。首先,低工资(或低社保)用工,实质是在生命周期中提前透支未来保障,实际上是以增加未来成本为代价的,是对国民长期福利的损害。其次,以资源优势(土地、矿产等)加快开发,实际上是廉价转让了财富的远期高价值,是以牺牲未来增值潜力和长远效益为代价的。一些资源如果不是过去滥采导致的破坏,留存至今,将是多倍的价值。赣南的稀土和钨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资产价值损失,如果以现在价格计算,是过去换回资金的数十倍。如果当时借钱储藏这些矿产,至今就发了。按金融市场思路,完全可以设计出相应金融产品,既保当时效益,又实现其长期应有价值。第三,降低环保标准来促进发展,实际损失更多的财富。当优良的环境和水、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稀缺性资源时,其价值损失将是难以弥补的。其四,低成本、低税收一般只对低价值产业有吸引力。一个地区难以靠这些产业建立起长期优势。随着产业的淘汰,并不会自动地产生产业升级,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并不见得可以建立起新兴产业的生存优势,这就难以摆脱长期落后的困局。
(二)努力用好国家政策,创造要素(人才、资金、技术)集聚的优势。国家给予原中央苏区的政策扶持,有一定含金量,这些政策如何用,效果大不相同。我认为,采取为企业减税让利方式或降低一般加工业生存成本的方式向企业转移国家政策优惠,并非最好选择。还是要保持公平竞争的环境,使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方可生存。各种渠道的转移支付资金,要真正用于增强赣南人内在素质和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一是要重视提高城乡居民的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区域内人力资本的价值,这是创造其它经济价值的源泉。二是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方面只要有好的布局规划,就不存在浪费问题。三是以财政的杠杆引导城乡建设和项目发展,确保项目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使老区居民得到真正实惠。五是通过完善金融政策,为金融创新创造最佳环境,使金融企业和人才能善于运用杠杆,促进区域发展。
(三)发挥自身优势,善于“弯道超车”。全面评价一个地区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形成既代表现代化趋势,又符合赣南实际的发展方略。赣南苏区的开放开发既然要摆脱梯度发展的思路,那么应该用什么思路来发展?首先,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赣南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有悠久的客家民风,还有丰富的地表和地下资源。过去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落后一点,也使它少背了包袱,少花解决城市病的成本。国家花代价支持土坯房改造,如果借机走出一条赣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批既具赣南客家民居特色、又具有现代舒适性的农村村落,成为一道乡村景观,不是可以迅速达到中国农村人居发展的最好水平吗?如果按照较发达地区走过的路子走,农民有钱就盖房,没有统一规划,各行其是,房子建得杂乱无章无特色,那就永远摆脱不了相对落后的面貌。可以考虑国家花钱组织设计,从村庄到单户,建房补助及信贷支持与规划挂钩,政府聘用设计人员现场指导。坚持几年就是一番新的面貌。城市建设也要有新思路。按照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模式走,比高楼、比规模,永远比不上。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赣南山区自然环境、客家人文特色、生态城市建设道路,以文化致胜、以环境致胜,不急于求成,总结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吸取教训,符合当今世界先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打造百年经典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的后花园,形成与独特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特色宜居中小城市群落,反而比发达城市更具吸引力。在产业选择上立足自身优势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资源深度加工制造业、旅游观光业等。以优良的环境和政策吸引创意产业和其它现代服务业。
(四)找到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点,最重要的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理解,这次苏区振兴,县域经济是主体,民生改善是关键,城市乡统筹、科学发展是主线,努力形成区域特色是生命力,基础完善、产业提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是四个重点,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是三个方向。新一轮苏区振兴中,避免再走先城市后农村、“二元经济”的老路,应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规划,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安排,市场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城乡,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具体措施上,从农民工市民化入手,对于进城并有稳定职业的农民,转换身份,成为平等之市民;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在完善林产权市场的基础上,探索宅基地确权流转机制;加快试点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完善相应保障措施;全面推进乡镇商品房试点工作;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相应建立农村医疗、教育和养老设施等;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农村信用社等第三方代理方式,全面展开农村地区的证券、保险、基金的发育,全面打通农村投融资市场;发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并与信用社互动,既解决信用担保问题,又解决专业化产业化的投融资困难。
四、如何建立起区域后发优势(兼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问题)
(一)战略性主导产业形成是生产体系完善和消费成熟的结果,超越产业发展阶段的任何工业化都是难以为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而影响长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革命引起的主导产业的周期性变化。即主导产业的初创、成长、成熟、衰退,逐步被新的主导产业取代的过程。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纺织业到钢铁工业、再到石化工业、汽车工业、再到IT和互联网产业,到当今的房地产业。目前当房地产支撑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下行后,支撑新一较长期景气的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新型制造业尚未形成。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是产业体系完善和消费成熟的结果。欠发达地区难以靠科技创新、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主导产业来支撑自己的经济高成长。因为超越发展阶段的任何工业化都是难以为继的。中国近年来一直以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和内需动力,成为主导产业,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房地产长期振兴自己的经济,因为房地产建设是投资在存量,没有未来的效益流,难以形成价值的持续增长。
(二)加快发展一时难以成为主导产业的所谓高新技术,而又未找到一种成本与风险的分散机制,将使欠发达地区付出惨重代价。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一时难以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由于这类产业技术不完善、需求不成熟(或缺乏大众需求)、竞争不规范、产业不配套、投入风险大等原因,注定难以成为近期增长的动力。欠发达地区切不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价去率先“吃螃蟹”。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当多晶硅太阳能工艺被能效更高的太阳能工艺技术取代时,原有投入在尚未收回投资时就将被淘汰。太阳能产品尚未进入人人需要的需求时代,由于其性价比不足以比传统能源显示优越性,传统能源主导能源的格局一时无法被取代,光伏产业发展就难以有广大的市场;这类产业由于市场竞争极不规范,极易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这类产业如果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不解决,更不具备成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此外,由于所谓高新技术产业极易制造信息不对称,这类产业极易借助金融市场形成以高新技术名义下的商业欺骗(包括技术欺骗、市场欺骗和资本欺骗)。欠发达地区总是想在新一轮主导产业上占一席之地而鼓励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果,常常是陷入所谓“高技术产业陷阱”而难以自拔。
(三)欠发地区的后发优势是建立在自身特色及比较优势上形成的。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以所谓低成本优势赶超,也难以在新兴产业上获胜,那么其后发优势在哪里?前已述靠优惠政策、劳动力和资源低价等形成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只会使这些地区始终处于产业低端,在不利的分工下不断贬低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价值,使自己的长期发展受害。而高新技术产业在初创期又可以出现“陷阱”,那么如何理解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我认为:后发优势是新兴产业逐步转变为主导产业时,欠发达地区具有不付前期开发成本、少担风险,而共同参与的优势;是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所积累的综合价值吸引成熟技术的优势;是与新兴主导产业形成配套的优势;在传统主导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市场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以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的项目,更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后发优势。
(四)区域开发要善于运用金融工具,千方百计吸收生产要素聚集,千方百计分散新技术、新产业投入的风险。通过开放式地组合区域自有资源,吸引外部资源,集聚形成本地的生产力,实现较大的经济产出。为此一是要形成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采取优惠的、宽松的金融环境,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进入,从而使他们像猎人一样去捕捉经济金融中的套利机会,最终创造区域经济成长的局面。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运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去变现一个地区潜在的机会,使区内资源在资源权益的流动中实现最合理的定价。金融家还帮助企业选择最有利的投融资方式和最大限度地运用杠杆。各种发展的要素就形成集聚,发展的能量就可以迸发出来。二是要努力完善区域资产交易的增信与保护机制。当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制于监管部门而地区难有作为时,按照金融产品交易的本质需求去完善相关条件,形成“准市场”是政府可以积极作为的。比如,地方政府无法自办期货交易所,而为跨时间的合约提供某种规范、某种交易安全保证,则是完全可为的,也是政府应该做的。按此原则,我们完善交易的增信和保护机制就可以创新一种金融产品的市场,活跃一种交易,形成一种金融资源的集散地。创造有效的金融市场,为各种资产的转换形成便利条件,就会增强所有财富的流动性,使资产的使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作出合理的分配,同时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杠杆效应发生的重要条件。三是实现区域内资源的资本化经营。政府目前拥有和实际控制巨大的发展资源。矿山、土地、特许经营权、国有产权,这些资源一旦成为资本,资本又可以借助杠杆通过适度负债而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活动。关键是要通过一种现代企业的机制和现代企业家人才去运作。对国有或国控资产的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借助金融市场(而不是干扰和扭曲这种市场),发挥应有价值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当然,国有资产的收益应该成为实现公共政策和社会目标的手段。四是善于运用金融杠杆分散高新技术发展的风险。引入风险投资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企业在创新板上市等手段,解决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和风险分散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成功率全球在20%左右。面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所谓创新项目,没有风险投资的介入是很难想象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应充分遵循市场规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金融手段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并相应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政府则主要侧重于营造环境,不宜介入产业发展太深、特别是不应直接以公共收入或资源投入高风险项目。否则不仅容易模糊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也极易将高新技术产业本应让企业承担和由市场分散的高风险转嫁给政府。这是应该努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