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严守信贷资产质量“生命线”
近年来,在省联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两万多江西信合人大力践行“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三大使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开拓进取,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由原来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金融机构向充满竞争活力、展现行业魅力,永葆发展动力的现代银行机构迈进,至2013年6月底,存贷款规模在全省率先突破5800亿元。
在欣喜之余,令我们担忧的是,我们的资产质量和资产管理能力是否也能跟上业务快速发展的脚步?可预见的是,在当前及未来几年利息收入仍将占据着农信社收入的主导地位。为此,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我们能否在未来走得更快、走得更稳,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荣辱兴衰,信贷资产质量才是企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业务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资产质量、提升资产管理能力上来,作为一名县级联社高管对此深有感触。我认为要想巩固好信贷资产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市场定位,支农支小方向不能变。5800亿元的存贷款规模较省联社成立之初的确有了数倍的增长,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我们依然是一叶扁舟。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脱农倾向”有所抬头。然而60多年的实践证明,扎根三农才是农信社生存、发展之根本。离开三农,农信社将成为无本之本、无水之源。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充分认识到唯有实体经济才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才是我们农信社最赖以生存的土壤。
其次,提升员工素质,防范道德风险是重点。诸多金融案件的发生,都是因为部分金融从业人员抵制不了外界的各种诱惑,最终丧失了职业道德,为了个人的利益,贷款“三查”未尽职履责、甚至内外勾结,既损害了单位利益又让自己滑入到犯罪的深渊。小部分从业人员的道德因素导致诸多贷款在其发放时就已注定为不良,如借款人、担保人、抵押人未到场签字,抵质押物、抵质押合同等被抽走等等。为此,道德问题必须一票否决。要推出并实施长期的风险保证金制度,使信贷的长期风险与员工收入挂钩,让员工不愿为;要利用科技手段以及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防止信贷业务一手清,让员工不能为;要在加强员工职业操守教育的同时,坚决贯彻省联社“二十条禁令”的高压线,采取“赔款、走人、移送”的方式处置相关人员,让员工不敢为。
第三,规范信贷管理,防范操作风险是关键。当前,操作风险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农信社较为突出的是“三查”制度未做到位。客户信用情况调查不到位、资料不齐、担保主体不具资格、贷后检查走过场等情况屡见不鲜。
按照省联社要求,各成员行社设立了后台审批中心后,操作风险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要将客户经理上报的贷款情况以及贷后管理情况与客户经理等级考核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后台审批中心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要配备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人员,对贷款进行合规审查;要切实强化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不但要对造成风险的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还要追究其上级管理层人员的管理责任。
第四,筑牢风险防线,严防影子银行风险。近年来,民间金融市场活跃,借贷市场金额巨大,小贷公司、典当行等相继成立,高利润的外衣下,也裹藏着高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切实掌握客户的资产负债、偿债能力以及资金的真实用途,严防信贷资金流向影子银行,切断影子银行风险向农信社传染。
此外,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农信社短期贷款占比普遍偏低、存贷期限错配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在存贷款高速增长时,流动性往往不起眼,但一旦增长放缓,其问题将会立即显现,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支付危机。
如今,各成员行社改制成农商银行的步伐越来越快,不良贷款已成为各联社改制的最大拦路虎。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查缺补漏,牢牢守住信贷资产质量这一生命线,我们就一定能将江西农信社打造成现代银行、打造成“百年老店”。